AI for Process直播日|直播探秘:看政务服务如何更有温度

近日,数云原力®2025“AI for Process”系列直播日持续进行。本场直播聚焦“解码速度与温度:AI赋能政务服务”。镜头深入到威海“城市大脑”,实地探访了神州控股如何将AI技术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流程,让政务服务变得既精准高效,又充满人情味。

【一线探秘城市大脑显“温度”,AI政务守护威海民生

跟随主持人走进威海“城市大脑”大厅内,一块巨幕震撼人心!已汇聚的视频信号在巨幕上交织成城市“生命图谱”。神州控股建设的“城市大脑”正以“1+4+N”体系运转——1个数据底座支撑4大功能中心,衍生N个业务场景应用,让AI治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城市大脑:贯通全城的数据脉搏

神州控股数据智能集团威海公司售前经理孔平指向占据整面墙的大屏介绍道:“威海“城市大脑”建于2020年,经不断丰富和完善,通过对接各级各领域的数据资源,形成了集指挥调度、视频会商、场景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智脑体系。”“城市大脑”的感知中心,可以全方位、多角色感知城市运行、经济运行、政务服务、市场监管等多个领域的城市运行情况。

AI守护:从秩序管控到安全防线

在城市大脑的事件管理中心,AI的价值呈现得更加直观。系统充分利用大模型图形算法能力,搭建起视频AI平台,开发部署了自动识别区域入侵、消防通道占用、道路大型车辆等上百个AI算法。“AI已替代人工识别95%的违规事件。”孔平点击屏幕,调出一张不规范行为视频截图,系统自动将事件推送相关部门处置。

面对丰富的森林资源,孔平演示了森林防火模拟系统:以某个起火点为中心,附近的水囊、应急库等资源按距离自动排序。更震撼的是无人机与实景三维融合——通过无人机实时姿态信息传输及解译、视频融合、实时动态投放、线路规划、夜视能力等五大功能,实现第一时间定位火点、回传视频、辅助决策,实现无人机与应急测绘有机融合。

一句话办事:大模型重塑政务服务

神州控股数据智能集团技术开发经理于明刚向主持人详细介绍了政务大模型平台,神州控股为威海市搭建了全市统一的政务大模型平台,向全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开放使用权限,提供智能对话、个人知识库、工作流等工具。根据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业务需求,依托统一管理平台,为部门业务应用提供DeepSeek、通义千问等API接口调用,用大模型能力拓展和提升行政效能。以公文写作为例,以往人工智能校验一千字文章至少需要四五分钟,还容易出错。现在借助大模型可以秒级完成,公文处理效率大幅度提高。

在市民服务方面,神州控股建设运营的“爱山东”APP威海分厅是威海市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于明刚调出历史操作流程,“如今只需唤醒AI助手说‘帮我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系统就可以自动调取、自动填充。”现场演示语音指令后,屏幕瞬间弹出该市民的身份信息、户籍地信息、身份证证照等多项数据。过去需多层菜单、手动填写和上传附件的繁琐操作,如今语音指令直达结果。在“爱山东”APP威海分厅,广大群众体验着AI革新带来的便利。

【圆桌论坛】大模型驱动政府服务创新

随后,神州控股数据智能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张伟与数据智能集团技术研发中心高级技术总监蒋波涛、营销管理中心高级销售经理刘岩、技术赋能中心解决方案架构师王吉莹进行了圆桌讨论,对大模型在政务服务领域中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

AI驱动政务服务创新与服务效能提升,有哪些突出的亮点与场景?

王吉莹: 神州控股在多个项目落地了“政务服务指南智能生成”场景。利用大模型自动生成指南,在降低政府投入成本的同时提升指南更新频率。在多地市的“一网统管”项目中,早期采用了垂直领域小模型进行事件智能分派,提升了效率与准确率。而今年DeepSeek等大模型在政务领域推广后,我们融合前期积累的行业事件分派知识库,进行了技术迭代与方案升级。

蒋波涛:DeepSeek等大模型兴起后,许多地方政府开始重构模型与应用。在Web或移动端应用中,传统证照办理、信息查询等业务,正从“点击式”向更灵活的自然语言交互转变。

刘岩: 以威海为例,今年为全市搭建的大模型平台,已有数万名机关工作人员使用。分级分类权限管理,使每位工作人员能够创建私有知识库,上传个人文档、写作习惯与风格;部门管理员可共享政策库、部门知识库。相当于为每位政务人员配备了“个人工作助理”,显著提升办公效率。

张伟:可以看到,AI驱动政务创新,服务形式正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个性化和便捷化。技术牵引业务流程梳理与变革,实践“AI for Process”,核心支撑是数据、知识及流程重构。

在政务服务创新驱动过程中,面临哪些技术与业务挑战?又是如何解决的?

王吉莹: 大模型虽强,但在垂直领域存在知识短板,易产生“幻觉”。目前来看解决方式有两种,其一是通过垂直训练,构建政务服务领域知识库或数据集,定向训练专用模型。其二是通用模型+知识库,利用通用大模型的语言能力,结合自建垂直领域知识库,知识库通过向量库构建关联关系。

蒋波涛: AI政务服务仍属电子政务范畴,必须面对长期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一方面是需要解决数据互通难题;另一方面,AI为已汇聚的数据提供了深度挖掘、分析的新手段,为城市规划、管理、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刘岩: 基于数据的问答/统计分析在机关内部应用较多,如果将未治理的原始数据库表直接挂载平台测试,会导致结果不理想,因为原始数据不规范,大模型无法理解。因此,数据治理是前提,要加强数据过程管控,加深业务与技术实现融合。

在安全、可信、合规方面,项目中有哪些问题与解决措施?

王吉莹: 政务审批涉及责任问题。我们结合客户需求,经长期论证,得出“机审+人审”方案。通过机审处理通用任务,以人审处理专业领域任务。未来AI发展或能替代更多环节,目前需要的是更务实的方案。

蒋波涛: 政务AI安全涉及三层面。首先是算力安全,要响应国产化要求采用国产NPU服务器,测试运行DeepSeek等本地模型,构建安全可信的算力环境。其次在数据安全方面,投入知识库的业务数据、政务文件需严格评估,防止泄密或敏感信息暴露。第三是结果可信,以银行法务合同审查Agent为例,我们改进了“正向+反向反馈”,即正向融入民法典、行业法规等知识库;反向积累历史错误案例库。合同输入越多,两套逻辑检查越精确。

刘岩: 在私有化部署方面,政务数据比较敏感,平台必须私有化部署,并辅以后端日志管理、全过程审计等安全手段;敏感词管控方面,在输入输出端设置敏感词库,禁止相关提问与输出,筑牢第一道防线。结果校验方面,对大模型输出结果,通过原数据/接口进行二次校验,保障准确性。

结合项目经验,展望政务AI未来的热点场景?

王吉莹: 政府服务正从“多件事多次办”向“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演进。但当前落地场景数量与政府实际服务事项相比仍少。在大模型技术与政府推动下,跨部门业务融合、服务事项整合方向需求将爆发,场景将极大丰富。

蒋波涛: AI使精细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成为可能。例如,过去政策推送被动,企业需自行匹配。现在结合AI及各委办局企业数据,可深度分析企业是否符合政策条件,主动精准推送,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飞跃。

刘岩: 利用大模型能力对政策标签化和对企业画像,可实现政策与企业的智能匹配,并通过企业账户精准推送,解决企业“找不到、看不懂、用不上”政策的痛点。

随着大模型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和跨部门协同的推进,AI赋能下的政务服务正朝着更智能、更主动、更贴心的方向加速演进。神州控股正通过扎实的技术落地,使AI不仅成为提升城市管理质量的利器,更成为传递政务服务温度的桥梁,并持续创造更高效、更便捷、更有温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