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教育”化学名师柳玉龙

不凡教育传正道 ,学海无涯争桂冠

——访“不凡教育”化学名师柳玉龙

   抚顺市不凡教育是辽沈地区知名的高中全科民办综合性教育机构,秉承着“做平凡事,育不凡人”的理念,专注于为高中生提供个性化、高效的学习解决方案。机构汇聚了985/211名校精英、海归硕士及资深教师组成的顶尖团队,注重教学品质与教研创新,凭借深厚的学科功底与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近年已助力数万学子提升成绩、圆梦理想高校,其办学成果荣获了央视教育强国“中国榜样机构”“中国好教师”等多项权威荣誉,并受到CCTV、腾讯视频等媒体的专题报道,用实际行动践行“让每个孩子不凡”的教育使命。

学海扬帆   三尺讲台传大道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桥梁”,一头连着义务教育,一头连着高等教育,承担着民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期盼,在人才培养中更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三、四、五线城市,面对资源有限、信息滞后等情况,“鲤鱼跳龙门”高中教育的突围之路往往更为艰难。然而,正是这些挑战,让坚守基层教育的老师显得尤为可贵。抚顺市不凡教育的教师们,就是这样一群心怀热忱的“点灯人”:他们深谙家乡教育的困境,却从未因此退缩,而是以扎实的学识、质朴的教育情怀,为抚顺及周边学子们铺就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道路。

在这些老师中,有人放弃了国外,甚至一、二线大城市的高薪机会,毅然回归乡土;有人数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耕耘;有人自创教学方法,将晦涩的知识化为生动的课堂……他们用专业知识弥合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如被学生们爱称为“化学男神”的柳玉龙老师,他所带的学生里,各年级重点高中前十名者众多,高考化学成绩90分以上者近千人,985名校及以上的学生遍布全国。这样的成绩,不仅吸引了很多抚顺的学生前来学习化学,更让省内其他城市乃至外省的学子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只为在不凡教育的课堂上寻找到突破的契机。

柳玉龙是土生土长的抚顺本地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抚顺是辽宁省数一数二的大城市,其繁荣程度甚至超越了现在的江浙沿海城市,后来随着煤矿资源的枯竭,这座城市逐渐走向了衰落,很多年轻人都纷纷离开家乡,去外地寻找发展契机。然而,柳玉龙却从没想过离开抚顺,他深知:一座城市的复兴不能仅靠情怀,更需要产业支撑、人才集聚和新的发展机遇。

怀着这份赤子之心,柳玉龙开始思考自己能为家乡做些什么。他明白自己书卷气浓厚的性格特点,也清楚教育才是改变一个地方命运的根本。然而,高考那年三月初的那场车祸,像一记重锤砸碎了高考前最后的平静。当柳玉龙从五月的病房里推着轮椅出来时,校服裤管下还固定着未拆的钢钉,推着轮椅在学习路上奔波,金属轮椅滚过走廊的声响,比任何励志标语都更尖锐地刻进柳玉龙的青春记忆。

录取通知书抵达时,沈阳的槐花正开得汹涌。那时,很多人选择当时火爆的计算机、财会专业,但柳玉龙选的都是相对冷门的化学相关专业,他知道,化学就是自己的梦想。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在大学期间,柳玉龙就开始从事化学类家教工作,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后来,柳玉龙遇见了抚顺数学教育界“天花板”张老师,因为大家都爱用“牛牛牛”来形容张老师的课,所以张老师又叫“大牛老师”。柳玉龙老师和大牛老师认识后,毅然合伙创办了不凡教育,决心通过知识的力量为抚顺培养更多人才,为这座城市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在他们眼中,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城市复兴的火种,是帮助家乡重焕生机的必经之路。

德才共济   一盏明灯照远途

   怎样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认识化学?柳玉龙选择从最基本的抽丝剥茧开始,独创了《秒解化学》系列课程,用独创的方法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生活现象到化学奥秘,抽象的科学知识被搬进了实验室和讲台,彻底融入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之中。

学习是探索未知、求解真理的过程,其中晦涩难解的知识很容易让青春期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只有通过创新有趣的“教学魔法”,才能打败学生的“厌学魔咒”。因此,在柳玉龙的课堂上,总是善于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入手,如为什么铁会生锈?汽水为什么会冒泡?他将这些日常疑问转化为生动的化学实验,用试管、烧杯搭建起连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通过独创的“现象-原理-应用”三步教学法,复杂的化学知识被层层剥开,变得简单易懂。学生们不仅能亲眼见证化学反应的奇妙,更能亲手触摸科学的温度,在实验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此外,柳玉龙还特别喜欢和学生们“玩梗”,讲课到十几分钟,就会冷不丁地穿插一个笑话,让课堂氛围瞬间欢愉起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们很少在柳玉龙的课堂上睡觉、走神,也让化学从晦涩难懂的学科,变成了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趣味探索。

寓教于乐,柳玉龙让化学教育以多样的形式蓬勃开展,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扇探索未知的窗口。他常说:“化学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解决生活问题的硬本领。”在讲解金属腐蚀时,柳玉龙会问:“为什么拦水的装置浸在水里容易腐蚀?如果同学们毕业后负责大坝工程,如何能够更好地做防腐处理?”在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后,柳玉龙就会通过电解池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阴极保护原理”,通过向被腐蚀金属结构物表面施加一个外加电流,让被保护结构物成为阴极,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避免或减弱腐蚀的发生。

讲到化学反应的速率,柳玉龙会掏出手机:“为什么电动车用铅酸电池那么大,而手机锂电池这么小却更耐用?”他让学生对比不同电极材料的放电实验,理解单位储电量的奥秘。下雨天时,柳玉龙会给大家解释“雷雨发庄稼”的科学道理:大自然中的闪电是如何将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转化为农作物需要的硝酸盐。

最让学生们难忘的是柳玉龙设计的“化工厂应急演练”,即用碳酸氢钠模拟氯化氢泄漏事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如何用碱性物质中和酸性气体。讲到能源化学时,柳玉龙不仅演示煤的脱硫实验,还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我们抚顺的煤矿早三十年掌握这些技术,是不是能更好地保护能源?”……这些生动的教学,让化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更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学以致用的种子。

在柳玉龙老师看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的塑造。在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中,各类烧杯、试管、反应皿等瓶瓶罐罐比较多,做完实验后,柳玉龙总是以身作则,每次实验结束后,必定自然地拿起抹布,将实验台擦拭得一尘不染,把使用过的器皿清洗、归类摆放;就连训练基地的地面死角,也会蹲下身来仔细地清理,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实验技能,更是一种受益终身的职业素养和生活态度。

把学生们都当作朋友看、以身作则带领大家进步的柳玉龙,对生活所需并不复杂,所求更是简单:教育,就是他一生的心之所向。“这一生只想做好化学教育工作这一件事。”他常常用这句话来评价自己。这份执着奉献却无怨无悔的精神,也诠释了比名利更恒久的价值:用一生的光阴,点亮无数人的人生可能。

志在千里  不负初心育栋梁

高中教育,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关键一跃。而以柳玉龙为代表的不凡教育的老师们,正以肩膀为阶梯,托举起一个个年轻生命的梦想。他们相信: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筛选”,而在于“点燃”;基层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输送人才,更在于让每个孩子,无论出身何处,都能拥有公平的成长机会。这份扎根泥土的坚守,或许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最为难得的是,柳玉龙始终尊重每一个学生,他反对“填鸭式”教育,以及让学生成为“刷题机器”,在紧张的高中教育中,总是能给学生们带去富有人情味的温情。这份温情,也让他的学生屡屡获得好成绩:如小姚同学以98分斩获抚顺市化学单科第一名;去年的小辛同学以100分的成绩成为抚顺市历年来唯一的满分学员……在应试教育的高压环境下,柳玉龙老师始终坚信:“学生不是做题机器,而是需要被看见、被理解的鲜活个体。”正是这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他的课堂成为了学生们难得的“心灵绿洲”。当别处用分数定义价值时,柳老师却用平等的对话唤醒学生的自信;当外界不断施压时,他却用理解与尊重为学生卸下包袱,让成绩在自然中进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在柳玉龙的课堂上,解题方法比答案更重要,思考角度比死记硬背更关键。他始终相信,真正的教育是“人点亮人”,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引导他们如何思考、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对于不同学生,柳玉龙有着不同的引导方式,如对“努力了,但方向不对”的学生,他会单独谈心,帮学生们梳理问题的核心,通过反复训练基础题和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节奏,明白“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对于“努力却进步缓慢”的学生,他会用“过来人”的经验给予鼓励:“像催化剂需要时间生效,高一高二比的是打基础,高三拼的是坚持,短期的成绩起伏不代表终点,厚积薄发才是关键。”;即使对学科兴趣不足的学生,柳玉龙也会通过生活化的案例,比如用可乐讲解酸碱反应,用铁锈现象分析氧化原理等,让知识变得生动可触……“多学一点,未来就多一种看世界的角度。”柳玉龙的教育理想很简单:让每个学生离开课堂时,不仅带走了知识,更带走了思考的能力、坚持的勇气,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最让柳玉龙感动的是,在不凡教育,有一群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事。在这里,每位老师都是带着教育理想与专业积淀的“追梦人”,他们或许教授的学科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教育信仰:用专业成就学生,用情怀温暖教育。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压榨潜力,而是点燃激情;不是制造紧张,而是培养从容。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柳玉龙老师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智慧证明:唯有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来尊重,知识才能真正地转化为改变命运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抚顺市不凡教育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启示——教育,终归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