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甲卯乙科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匡中行

解码天地气脉 ,守护易学薪火

——访重庆甲卯乙科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匡中行

匡中行,重庆甲卯乙科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传承人大数据库中心认证“堪舆文化研究与传播”传承人。其创办的重庆甲卯乙科技咨询有限公司,以堪舆易学文化研究为根基,深耕人居环境规划、传统民俗文化传播等领域。公司秉持着“敬畏传统、拥抱科学”的发展理念,整合传统堪舆理论与现代建筑科学,为个人、企业提供环境规划解决方案。在匡中行的带领下,重庆甲卯乙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在三十余年实践中积累了千余件案例,以“五不做”为执业准则,在行业内树立起了“有德有术”的好口碑,成为西南地区堪舆文化传承的重要标杆。

山河为卷  堪舆作魂

在科技昌明的21世纪,当二维码取代竹简,卫星云图覆盖青乌之术,古老的堪舆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嬗变。它既是被误读为“封建迷信”的旧日传说,也是国际学术界瞩目的东方智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风水”相关的研究早已成为跨学科探讨的热点。就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重庆甲卯乙科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匡中行,以工民建工程师的理性思维,以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赤子情怀,在古今碰撞的浪潮中,为堪舆文化辟出了一条“传统基因+现代表达”的复兴之路。

1964年,匡中行诞生于重庆潼南。这片浸润着巴渝文化厚重底蕴的土地,长江与涪江在此交汇,缙云山脉蜿蜒如巨龙,古老的吊脚楼倒映着岁月的波光。幼年时,祖父常指着青石板路上的阴阳鱼纹路讲述着“天人合一”的哲思,父亲在堂前翻阅《葬书》时的肃穆神情,早已在他心中埋下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的种子。成年后攻读工民建专业,当他在图纸上勾勒楼宇线条时,突然惊觉传统堪舆中“辨方正位”“相土尝水”的智慧,与现代建筑的环境心理学、流体力学竟有惊人的暗合。

1992年,命运的波澜将匡中行推向了人生的渡口。家庭的重大变故,父母身后安葬所引发的深沉叩问,如无形的绳索牵引着他叩响了合川甘老师的大门。这并非一时猎奇,而是生命痛楚催生的敬畏与求索——“为了探索风水堪舆的秘密”,他如此坦言。启蒙恩师重庆合川甘氏,引领着他初窥“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玄机。六载寒暑,他如饥似渴地咀嚼《青囊》《撼龙》,足迹遍布巴山蜀水,在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解析万千案例,将艰深的理论烙入鲜活的大地。笔记累牍如山,墨迹浸透着对自然的敬畏。

求知之火未熄,1998年他远赴江西兴国,叩问杨氏门庭;2004年又辗转山西五台,向蔡师执弟子礼。北地凛冽的朔风与南国温润的水汽,淬炼出他对堪舆地域差异的深邃洞察:“北宅忌坐南朝北,因寒风侵骨伤生机;南地无此虞,格局自可灵动。”三十余年的霜晨月夕,他翻越的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分水岭,更是对堪舆文化立体维度的攀登——从形法理气的技术精研,直抵“人心即风水”的哲学至境,匡中行收集了万余张手绘地形图,记录了千余则实战案例,如同一位人类文化学家,在广袤的大地上构建起堪舆文化的学术坐标系。

“二十年来,许多人迫于生计的压力,将传统文化弃如敝屣。”当功利主义成为丈量价值的唯一标尺,当“快速赚钱”的欲望淹没对生命健康的深层关怀,堪舆文化赖以存续的土壤日渐稀薄;西方思潮的冲击,更使这门讲究“阴阳平衡、天人感应”的古老学问蒙上尘埃。除此之外,一边是短视频平台上“大师”们故弄玄虚地掐指一算,一边是学术界对“环境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匡中行敏锐地意识到,堪舆文化想要存续,必须完成“去魅”与“重建”的双重使命。于是,他创办了重庆甲卯乙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将工民建知识与堪舆理论相结合,提出“环境能量场”概念:用物理学中的磁场理论解释“气”的运行,以建筑学的采光通风原理阐释“藏风得水”理念。“很多人不信,”他语带苍凉,却更显孤勇,“但人生的价值岂止于金钱?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这声音,是逆流而上的号角,是对守护文明根脉的庄严承诺。

经纬交织  古今对话

三十三年问道,非为抱残守缺。匡中行以工民建的专业目光审视堪舆文化,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与无数次现场验证中,敏锐地捕捉到传统体系中可待焕新的薪火。他融汇南北三家精髓,淬炼出“天地人和”的独到体系——这不仅是空间方位的吉凶推演,更是对天时循环、地利格局、人心向背与万物和谐共振的深刻把握。

在他眼中,堪舆之学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风水”称谓。“韩国将其申遗,我们更应正本清源,称之为‘堪舆’。”他强调其根植于道家思想,与中医同源共生,皆在阴阳五行的宏大框架下,寻求宇宙与生命的和谐密钥。“地球天体运行讲阴阳平衡,人体气血运行亦讲阴阳平衡。失衡,则天地有灾异,人身有疾患。”此中智慧,在他看来,正暗合当代前沿科学对宇宙暗物质、能量场的探索。他援引航天航海中对《易经》原理的应用,以及当下“三元九运”走入“九紫离火运”的时空观,笃信东方木德生发火运,正昭示着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一带一路’,如同为世界之火引来东方之木,此乃气运所归。”

这一理念,正悄然地塑造着人们栖居的空间。匡中行以城市规划为例,条分缕析:现代都市的“雨污分流”,暗合堪舆对清浊之气的辨析;密如蛛网的“电网入地”,解决了杂乱气场对磁场的干扰;楼宇间豁然开朗的“不低于50米间距”,保障了“生气”的流通回旋。他更指出,南方如香港、广东等地,商贾巨室深谙室内布局与主人八字契合之道,以求“事半功倍”。曾有一北漂青年因北京居所常年不见阳光导致抑郁,匡中行远程指导其通过镜面反射、植物配置改善采光,三个月后青年的抑郁症状明显缓解。“现代都市中的‘水泥森林’,本质上是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能量平衡。”他在案例分析中写道,“堪舆的使命,就是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为心灵找到一片栖息的绿洲。”

如今,堪舆在匡中行手中早已非玄虚之谈,而进化为一门融合环境美学、生态伦理与生命科学的“实用景观学”,为钢筋水泥的现代丛林注入古老而鲜活的灵魂。有一重庆某企业主因家族接连出现健康问题而前来求助,匡中行实地勘察后发现,其祖坟位于河道改道处,常年受水流冲刷导致地质不稳。他结合水文地质学知识,提出迁坟的建议,并设计新址的排水系统。三年后,企业主反馈家族健康状况得以改善,企业的业绩也稳步提升。这些案例,如同一幅幅鲜活的人性画卷,展现着堪舆文化的核心诉求:不是追求虚无的“风水宝地”,而是通过环境优化,引导人向善、向美、向和。匡中行常说:“最好的风水,是人心的光明。”在他处理的案例中,始终坚守“先观人品,再断风水”的原则,对不孝之家、为富不仁者坚决拒之门外,这份职业操守,成为他在行业乱象中坚守的精神灯塔。

薪火相传 天地仁心

站在重庆甲卯乙科技咨询有限公司的落地窗前,匡中行凝视着两江交汇处的壮丽景色。嘉陵江的清与长江的浊在此交融,形成波澜壮阔的“夹马水”奇观,恰似当下堪舆文化所处的时代境遇——传统与现代激荡,质疑与认同并存,在奔涌的时代浪潮中,如何找准航向,成为每一位传承者的必答题。

荣誉加身,匡中行视其为起点而非终点。“中国传承人”的牌证于他,是火炬更是鞭策。面对堪舆行业“一知半解者众,借名行骗者多”的沉疴乱象,他痛心疾首道:“此乃毁灭性打击!假中医害一人,假堪舆祸及家族根本。”追根溯源,他直指人心失守——当技术沦为敛财的工具,当“五不做”的铁律(不忠不孝者不做、为富不仁者不做、整人害人者不做、不仁不义者不做、大奸大恶者不做)被抛诸脑后,堪舆的灵魂便已死亡。

“最大的风水是人心!”匡中行的箴言如黄钟大吕。他忆及恩师们最珍贵的馈赠,并非秘术口诀,而是“先教做人”的德行锤炼。忠孝仁义的品格,是承载堪舆智慧的基石。“不孝父母者,何谈风水?善良之家,方有福德承载天地之厚赠。”这份对德行的坚守,成为他筛选传承人的首要标尺。他坦言授徒谨慎,须兼具文化根基、赤诚热爱、超凡悟性与济世智慧四德。教学亦非书斋空谈,而是带领弟子“现场实证”,于山川形胜、市井街巷间体悟天地人交融的至理,将师门“教做人、传真技”的传统,身体力行地传递下去。

“传统是根,创新是花,无根之花必败,无花之根难活。”匡中行深谙传承的辩证法。问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这位已届退休之年的传承者目光澄澈。著书立说或广开教席,并非其念。他心心念念的仍是那星火之传:“无偿授徒,只为不让这门高深的学问断绝。若在我手中湮灭,便是文明之罪人!”其言切切,其情殷殷。他期盼国家能如规范中医般建立堪舆考核认证体系,设立专业学府,邀请真才实学之士系统传授“书理与实用技术”。“唯有正本清源,方能使这门古老的生存智慧,在科学的审视与人文的浸润中,洗尽铅华,重放光明,真正地成为福泽苍生、助力民族复兴的‘人心之学’。”匡中行坚定道。

“堪舆的终极奥秘,无非‘人心’二字”,他常对弟子喟叹。当万千灯火在长江南岸渐次点亮,这位“中国传承人”的信念亦如星辰般恒久:守护这份穿越千年的和谐之道,非为遁世复古,实乃于喧嚣时代,为漂泊的心灵寻一方与天地共鸣的锚地。他深信,当人心回归良善与平衡,堪舆所揭示的天地大道,终将在中华崛起的壮阔史诗中,写下它生生不息的新篇章。薪火不灭,道在人心——这既是匡中行的天命,亦是一个古老文明向时间递交的深邃答案。